第一卷:默認 第237章收音機
家裡即便是關上門窗,那香味兒也是能傳出去些的。
趙大媽想找李春杏換東西的心蠢蠢欲動。
吃過晚飯沒多久,李春杏去打水便被趙大媽給拉住。
趙大媽說明來意,想找李春杏幫忙換些東西。
李春杏每天來回去村裡,這倒不是難事,順便還能從中間賺個跑腿費。
原本趙大媽是想托李春杏買隻雞的,李春杏裝作為難了下,問給她換成魚可不可以?
這樣家裡原本就有魚,把那條最大個的魚賣出去,魚不用本錢,裡外裡還能多賺些。
趙大媽那邊隻要是吃的全部照單全收,雞蛋要上一百個。
自家吃一半,留給自家閨女家一半。
雞蛋有營養,每天給孩子吃上一個不缺營養,身體才能長的快。
沒有雞肉雖然有點遺憾,但供銷社很少會供應魚,能吃頓魚也是非常不錯的,價格比雞肉豬肉也便宜一些。
張大媽在她屋裡探頭探腦,窗子上都是她鬼鬼祟祟的影子。
趙大媽和李春杏瞧見,倆人說話更小心了。
趙大媽比李春杏還要謹慎,她清楚,若是自己有把柄被張大媽給抓住,那往下可完了。
自己以後在張大媽面前都沒法理直氣壯站在制高點怼她,她在張大媽面前都得矮一頭。
是以趙大媽小心在小心,和李春杏約好接貨的時間,這次她們直接在外面碰頭。
大雜院裡人多眼雜,尤其還有時刻想抓她們把柄的張婆子。
就是為了自己後半輩子不被張大媽壓一頭,她都得多加注意。
安全這方面李春杏不用擔心了,有趙大媽呢!
李春杏回屋,看自家男人和大兒子二兒子一起圍在那搗鼓舊收音機。
這個也是林老四從廢品站淘換回來的。
說來,林老四和廢品站的大爺相熟好幾年,以前呢頂多是個面子情。
因為林老四會說話會辦事,廢品站大爺多少給行個方便,賣給誰不是賣。
收來的東西便是賣的,總不能收來砸手裡吧?
自從林老四去了供銷社上班。
供銷社算是整個公社物資的中心了吧?
廢品站大爺知道後,便換成廢品站的這個大爺誠心想結交林老四。
誰家不要生活啊,物資又是和生活息息相關。
能和供銷社挂上關系,家裡老婆子都得誇他一番。
林老四也幫廢品站的老頭買過幾次緊俏貨。
你來我往,兩人算是各取所需。
廢品站的老頭也不和林老四藏私,畢竟是他占便宜,廢品站的東西都是破破爛爛的,供銷社的東西那都是正正經經的好東西。
這條線他得維護好,沒看他在家裡老婆子對他都和顔悅色了。
雖然廢品站不隻他一個人,還有分揀的,記賬開票的,但那都在後面幹活,前面基本上就他自己,這些都是分揀過後,可以賣的,賣些東西上還是能做些主的。
林老四在廢品站看到這台收音機,外觀挺齊全,不知道人賣家得多心疼,現在收音機可不便宜,還得要票,這外觀一看就挺新的,不知什麼原因弄壞了。
雖然不知道能不能修理好,但好在沒花多少錢,試錯成本低。
廢品站大爺看是林老四買,按的回收價格。
非常便宜。
若是能修好,林老四這次賺大了。
若是修不好,花的錢不多,也能接受,還能重新賣回廢品站。
林老四和倆兒子修理了兩天,已經找出是哪裡壞,接下來就要着手修,零件該換的換。
林東和林南看那本過超硬核科普——十萬個為什麼。
對收音機的原理了解一些的。
林老四帶着孩子們就當是飯後活動,他也不急,慢慢修就是了,還能鍛煉一下孩子們的耐心。
什麼時候修好什麼時候用,每天也不在這上面浪費太多時間,隻修一會兒,便把孩子們攆去睡覺,早上要早起上學。
林老四去年年底買過一台收音機,不過,那是給老兩口買的。
這兩年,他老爹老娘每年冬天都會幫他種菜賣,一整個冬天賣上幾茬能賣二三百塊錢,知道能賺錢後,又擴大面積,每年把所有的房間都給種上了。
林老四給老爹老娘分紅錢,他們不要,便不給了,畢竟老兩口錢多了也不是好事,每個孩子都成家立業了,都組建各自的小家庭,肯定都會向着自己的小家。
老兩口手裡錢多了,給這個少了給那個多了,肯定都得惦記。
兄弟們互相猜忌,雖然現在也是不太親,最起碼都還顧個臉面。
若是有巨大的利益,那肯定得鬧出許多不愉快的事情。
老兩口手裡的錢夠用就行。
林老四便打算給老兩口買台收音機,豐富一下老年生活,奈何這東西也要票。
終于被他搞來一張收音機票,趕緊去買了一台回來,給老兩口在家聽聽廣播啥的。
林老頭林老太嘴上說着不要不要,浪費錢,真給他們買了之後,稀罕壞了。
這可是村裡老頭老太太頭一份。
林老頭出去遛彎帶上,在村裡走一圈,多拉風帶派,那些個老夥計看到羨慕的眼睛都紅了。
當然有老夥計想聽一下傳說中的收音機,那是不可能的,這是費電池的,林老頭可不舍得給别人聽。
村裡人也都知道林老四這日子過的好,但這也太能顯擺。
有不少人認為,就林老四這個花錢的速度,能掙錢但花的也多,不知道攢錢。
還要供三個學生,那花銷可不小,又是自行車又是收音機的,掙兩個錢都霍霍了。
指不定是個驢屎蛋子表面光。
有人說出這樣的猜測後,一時間得到很多人的認同。
别說,他們覺得林老四還真是這樣的人。
恨不得掙一個花倆。
這也使得有許多原先羨慕林老四端上鐵飯碗的人,心裡平衡許多。
林老四不知道這些人的想法,也不在意,總之和他沒關系。
他的心态一向強大,以前不會在意别人的目光,現在自然也不會。
有可能他知道以後反倒高興,他最喜歡的便是悶聲發大财。
——
那台舊收音機修了兩個禮拜,還是沒修好。
不過修的差不多了,可以正常開關,不知道是不是收不到信号的原因,裡面傳來滋滋啦啦的噪音,林老四都放棄了,林東林南林西西三兄妹還想在拯救一下。
畢竟花錢買了新電池,總歸是又花錢往舊收音機上投資了的,雖然修不好電池也不會浪費,可以給他們爺奶用去。
但他們想在努力一把。
最後又換了個零件,才終于修好了。
家裡有台收音機之後,林老四李春杏比孩子們還要激動,每天吃晚飯的時候那都是必聽一會兒的。
林老四比較喜歡聽關于時事的,李春杏愛聽歌曲之類的。
要不說林老四腦子活絡呢,林老四經常聽時事,總結出不少消息來。
林西西聽了她爸爸說出的猜測,很是驚訝,她一直知道爸爸很聰明的,就是懶,喜歡擺爛,不願意努力。
但聽爸爸根據他總結的消息,激勵他們好好學習,國家的發展以後肯定需要更多的文化人來建設,不可能一直保持現狀,讓他們别聽那些學習沒用的話,
林西西都忍不住要給爸爸豎起大拇指。
下學期他們便要升高二了,他們縣城高中是兩年制,也就是說還有一年的時間他們便要畢業了。
林西西還好,她是知道在過幾年國家會開放高考,所以心裡有底。
但他倆哥哥倒是迷茫起來,讀了這麼多年書,他們兩個眼界開闊了,在讓他們回家種地多少有些不甘願。
可現在大環境如此,除非是當工人。
現在很少招工,沒看他們小姑也是高中畢業,到現在還都在當臨時工,沒有個正經落腳點。
上次說是有工廠招幹事,林小姑的學曆也夠,但人前提是優先錄取工廠家屬。
除了這一點兒上林小姑不占優勢,其餘的她都很優秀。
最後人工廠錄取的人是工人家屬。
林小姑别的都完勝,隻優先錄取工人家屬這方面她無能為力,頹廢了幾天後,又重新振作起來。
林東林南不知道以後努力的方向。
林西西順着爸爸的思路提醒了一些話,是關于恢複高考的事。
她爸爸能從收音機上總結出這個消息,她從報紙上總結出和爸爸同樣的結論,也挺正常的。
家裡人都知道林西西一向聰明,又喜歡讀報紙,家裡那些糊牆的報紙她沒事的時候都翻過,倒是沒人懷疑。
林東林南像是吃了定心丸一樣,對未來的規劃逐漸清晰。
高中的課程要緊張很多,在忙碌中這學期過的也很快。
又到了放暑假的時候。
現在天也熱,林西西和倆哥哥搬回村裡住。
他們在山上滿山遍野的跑慣了,整天在大雜院拘着,人沒事都給拘出毛病了。
而且上了高中之後,鮮少有這麼多的時間可以去做自己的事。
林西西和倆哥哥都想趁着這個暑假大幹一場。
最起碼要把下半年吃的肉食儲存充足。
山裡沒了他們,那動物不都又泛濫了嘛!
放暑假的第一天,林西西和倆哥哥騎着兩輛車,林老四李春杏兩口子騎一輛,一起回村裡。
村裡人都知道林老四家有三輛自行車,但每次都看的津津有味。
距離村裡通往公社的這條路上周圍幹活的社員,經過身邊人的提醒,紛紛放下手裡的活瞧熱鬧。
三輛自行車一同進村,不亞于後世的三輛豪車。
這一天的話題就有了。
就在山裡的動物東躲西藏間,暑假已經過了半個月。
林西西和倆哥哥每天都帶着防蚊蟲的草藥包上山,安靜了一段時間的山林一下子熱鬧起來。
若是山裡的動物會罵人,指定又得大罵這三個瘟神怎麼又回來了。
還有河裡,三兄妹也沒閑着。
現在正是吃蝲蛄蝦的季節,兄妹三個又捉了幾天的蝦。
大吃一頓之後,剩下捉的便是曬幹儲存着往後吃。
不止曬了蝦幹,還有河蚌幹。
林西西剛念叨今年家裡好清靜,往年宋啟宋智,還有李平李安,這四個表哥要來自家過暑假的。
說曹操曹操到。
沒兩天大姑父騎自行車把兩人給送來了,還帶了糧食餅幹豬肉什麼的,一看就是要常住的打算。
林大姑夫把兒子放在小舅子家感到非常過意不去,覺得又欠小舅子家的人情。
在他心裡倆兒子這麼調皮,一定得添不少麻煩。
所以來的時候帶了不少東西來。
他原本不想送來的,奈何這倆兄弟不願意,房頂都快被他們給鬧翻,實在沒辦法,隻好厚着臉皮送上門。
對于自帶口糧的免費勞動力林西西可就不客氣了。
争取自家的柴火垛,和爺奶家的柴火垛一個暑假過去比村裡人家的都要高。
宋啟宋智在小舅舅家被鍛煉的來了之後就自己找活幹。
林西西太喜歡這樣眼裡有活,手腳麻利的小表哥了。
倆表哥每天都很有活力,一如以前,就仿佛不知道累似的。
林西西眼瞧着自家的柴火跺越來越高。
現在每年冬天要種青菜,天冷的時候要燒炕,白天晚上都要保持溫度,要用不少柴火。
之後,爺奶家的柴火垛也是一樣高。
林西西自然也不會虧待給自家幫忙的人,隻要倆表哥說想吃什麼,林西西絕不打一個磕巴。
說吃啥便吃啥。
麻辣蝲蛄蝦隔兩天就能吃上一頓。
中間等林大姑來看她兒子一趟時,很明顯的感覺倆兒子又胖了。
這已經連續好幾個暑假,每年暑假都是要來她小弟家住上一段時間,倆兒子每次見都會胖一些。
林大姑一看兒子的狀态就知道過的很好,沒受啥委屈。
她就是有些擔心小弟家的糧食。
送兒子來的時候帶的不少,架不住倆兒子能吃啊,看看,這都長肉了,指定比在家吃的多。
林大姑放下給孩子們買的好吃的,想着月初領了糧食,給小弟家在送點過來。
小弟家養三孩子已經很不容易,現在再加上她家能吃的倆小子。
她知道小弟和弟妹和她親,拿自家孩子一樣待,她也不能太摳搜。
林大姑可不知道這都是倆孩子拿勞動換換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