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默認 第 374 章 回不去村裡了
“怎麼在這裡又買了房子?
你們家這房子已經夠大了。
”
一人一間屋,不是剛好嗎?
徐東升跟他們解釋,“正好看着合适,就買下來了。
蓋樓房,以後拿去租給那些做買賣的外地人,不會虧的。
”
徐父:“買都買了,現在還說啥。
”
他現在自覺已經是老手,監督工人而已嘛,有什麼不行的。
有事兒幹,他心裡才覺得高興,拉着徐東升問蓋房的事情。
徐母當晚就打電話回去給大孫子,說讓他一直看小賣部直到開學。
“你開學了就把門給關上,家裡的狗和雞讓你娘過去喂。
”
徐國華發懵,“奶你不是說隻去幾天嗎?
怎麼回不來了?
”
說起來徐母就又生氣了,老三偏不提前說,家裡的事還惦記着呢。
“有事忙,你别管,就這樣。
有事你再打電話過你三叔這來。
”
“哦。
”
林慧看老兩口隻帶了一身換洗的衣服,就去店裡拿了兩身棉制短袖短褲。
“家裡都是賣衣服的,拿貨便宜,你們别舍不得穿。
”
徐母心裡還真舍不得,聽她這麼說,就穿上了。
“這料子真不錯,清涼透氣,還吸汗。
”
林慧笑,“純棉的,穿起來柔軟舒服,比以前那種貴又不舒服的的确良面料要好得多。
”
徐母感慨,小時候沒錢隻能穿棉麻衣,後來出現昂貴的化纖衣服,人人都想要,結果現在的有錢人又穿回以前的棉衣了。
徐東升聯系的包工頭是以前蓋小食堂的師傅,他手底下的人又多了一些,其中許多都是熟面孔,知道是徐老闆的房子,都表示一定認真幹活,盡早趕完工。
徐東升:如果是不認識的外地人你們就磨洋工是嗎......
徐家在鄉下的宅基地大,但徐父一路上也是看到了城裡有很多房子都是又小又擠,一看到老三圈起來的地方,心下還算滿意,不小了。
再往旁邊一看,“這就是你們表姐表姐夫的新房?
”
徐母驚喜,住樓房啊!
不怕漏水了!
怎麼說也是親戚長輩過來,周正跟小雲帶着孩子出來把他們迎進家裡喝水。
“大姨。
”
“你娘知道你起新房了嗎?
”
小雲點頭,“我打過電話了。
”
她娘一個勁地說好,隻字不提要上來看一看,小雲也沒開口。
徐母在心裡歎息一聲,沒說什麼,“你們把日子過好比什麼都強。
”
她看周正還要進廚房做飯,趕緊拒了。
“我們還有事兒,你們也不用忙活,幹自己的工作去吧。
”
周正一家子也是到這會兒才知道老闆/表弟要在這邊蓋房,都覺得腳步太快了,一直不斷買房買鋪。
他們倒是想跟上腳步,但是才剛挖空家底,實在是無能為力。
徐東升不打算從店裡支出工人的飯菜,而是另外請了大娘來,在宿舍院裡煮。
每天半葷兩素還有大骨湯或者豆腐湯,油水充足。
徐父徐母看那邊還有空房,就直接搬過去了,離工地還近些。
徐母看這棟高樓旁邊還要起一棟三層樓的小房,覺得奇怪,一問才知道是親家小舅子的。
她避開林慧,偷偷問,“老三,是不是你們借錢了?
他一個學生哪裡有錢。
”
徐東升點頭,沒覺得有什麼,“借了,他現在給店裡打工還錢呢。
”
“寫借條沒?
”
徐東升無奈,“寫了。
娘你放心吧,我跟阿慧心裡頭都有數,我小舅子比王家那個靠譜多了。
”
徐紅梅帶王有餘回娘家碰了幾次軟釘子,還锲而不舍,就等着老人心軟,他看得清清楚楚。
徐母沒好氣地白他一眼,什麼都不說了。
她要去幫忙洗菜,順便盯着做菜的人,省得一大碗豬油沒幾天就用完了,豬闆油又貴又難買!
徐父每天精神抖擻地過去監工(雖然也不知道能不能看懂專業的圖紙),心情可好了,跟包工頭和底下的工人打成一片。
原先的老破院子很容易拆,連推車都用不上,輕輕上手一推就倒了,所以蓋房的進度很快。
徐父徐母趕着回家盯秋種時,地基已經打了一半。
按着店裡生意的需要,村裡田地今年種了不少花生跟紅薯,還種了小米、糯米。
徐大哥徐二哥兩家都奇怪老兩口去城裡幹啥,住了那麼久。
大嫂猜測:“爹娘該不會是想去跟老三家養老吧?
”
兩妯娌覺得輕松,男人們都覺得不合适。
“老人一向都是跟老大一起住的,就算不跟我們,還有老二呢。
爹娘選了最小的幺兒,說出去還以為我們不孝順!
”
二嫂嗤笑,“老三家有錢,在城裡現在是有車有房,爹娘過去是享福,難不成你們還想讓爹娘不選幹幹淨淨的城裡反而選擇在村裡養雞啊?
”
大哥二哥歎氣,也是,誰不想享福啊,都是他們比不上老三争氣。
老兩口不知道老大老二家的想法,把纏着他們要一起進城的徐國超掰開。
“你還有幾天就開學了,去幹啥?
到時候還得專門把你送回來,誰有那麼多空閑。
”
“去去去,老老實實跟你爹娘在包子店幹活,别攔着我們。
”
王嬸都笑了,“你們老兩口這麼着急是有什麼大好事?
”
“就是過去幫老三......”
徐父看她一眼,“呵呵,能有什麼好事,就是老三那邊實在太忙了,我們過去幫一陣子,等天冷了就回來。
”
徐母把嘴巴閉上了。
這下在村裡就傳開了,老三家的店在城裡生意好到連老兩口都用上了,賺錢賺得盆滿缽滿,沒看老徐兩口子都舍不得回村了嗎?
有人心裡癢癢,就想打探消息,想知道老三一家是不是在城裡又發了大财。
可惜老徐家那麼多人,從大到小,硬是沒人知道老三家在哪裡,又開了什麼店。
等村裡人對他們的興趣降低,已經到了中秋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