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第500章 太子之争
不等着安貞公主什麼,秦宜蘭的臉色頓時就沉了下來:“蕭侯!
我母親一心為你!
你怎能如此揣摩我母親的用心,你可知,若非我母親,你如今……哪還有命在?
”
安貞公主輕聲呵斥:“宜蘭!
”
秦宜蘭繼續道:“母親不想讓我說,可我偏要說!
”
玉姣在一旁聽了這話,心中想着,這母女兩個人是唱雙簧呢,安貞公主不方便自己主動提起這件事,到是讓秦宜蘭,裝作沖動的樣子把話說出來。
安貞公主還真是教養出了一位好女兒。
不過她也很好奇,秦宜蘭會說出怎樣的一番話來。
就在此時,秦宜蘭正色直視着蕭甯遠,一雙眸光清亮,裡面帶着點咄咄逼人的意思:“事到如今,蕭侯若是個聰明人的話,應該已經能猜到,自己的來曆了!
”
“那蕭侯,可知道,若自己的身世讓人察覺……尤其是,讓龍椅上那位察覺,會有何等後果?
”秦宜蘭冷聲道。
玉姣站在一旁,緊張地看向蕭甯遠。
安貞公主和秦宜蘭雖然沒明着說,可莫說是蕭甯遠了,就算是她,都猜到蕭甯遠的生父是誰了!
應該就是那位先太子!
先太子因謀逆獲罪,于是先皇傳位給如今的建甯帝。
玉姣雖然不懂朝堂上的事情,可是史書也是看過許多本的。
她雖然住在莊子裡面,沒錢買書看。
可是那些年柳氏為了活下去,不管是采藥、還是替人抄書的營生都做過。
柳氏雖然是女子,可因出身世家大族,在落難之前被教養得很好,自然寫了一手好字。
柳氏做這替人抄書的營生,一來是的确能掙些錢……總比替人漿洗衣服來錢快。
那李氏苛待他們,府上很少有錢财送到他們手上,柳氏想帶着兩個孩子活下去,自然得想辦法謀生。
除了這個原因之外,便是希望替人抄書的時候,能免費借用一些書,再得一些筆墨,好教兩個孩子習字。
那個時候柳氏雖然沒有在永昌侯府為孩子們經營出一方天地,可也算是竭盡所能,給孩子們最好的一切。
若沒有柳氏的教導,哪裡有玉姣的見識多時光?
如果沒有柳氏打好的基礎,自然也沒有薛琅如今的才學。
言歸正傳。
玉姣心中清楚,自古以來,為了皇位,兄弟阋牆者不在少數。
建甯帝能當上皇帝,全賴那先太子謀逆。
可如今細細思量,玉姣又覺得這件事有些不對。
先太子為什麼要謀逆?
都當太子了,先皇身體又不好,等着登基便是,在先皇去世前的半年謀逆,這不是……多此一舉嗎?
誰也不能保證,如今這位陛下為了登上皇位,做過什麼。
就算……太子謀逆的事情和建甯帝沒關系,那先太子冒出一個兒子來,就是好事兒了嗎?
若蕭甯遠的出身真是如此,這件事讓人翻出來,那等待蕭甯遠的,絕對沒有什麼好下場!
蕭甯遠眉毛緊鎖地看着秦宜蘭。
秦宜蘭冷繼續道:“想必你為了追查自己的身世,也去尋過那紫煙的下落吧?
我便告訴你,前不久,東陽王梁炳,派人去尋紫煙,調查你的身世。
”
“若非母親早就派人在宮中布局,将那紫煙滅口,東陽王怕是已經從紫煙的口中知道你并非蕭家親子!
并且上報建甯帝了,等到那個時候……若建甯帝深究下去,你焉能有命在?
”秦宜蘭反問。
玉姣聽到這心頭一驚。
那件事她可是親眼所見!
破廟之中,除卻自己還有另外一夥兒來調查蕭甯遠的事情,可又被另外一夥人滅了口!
原來,調查蕭甯遠身世的人是梁炳。
這不足為奇。
東陽王梁炳和蕭甯遠因為她結了仇,梁炳不隻一次地想報複蕭甯遠,若從什麼地方聽到一些風聲,調查此事來針對蕭甯遠也不足為奇。
但……秦宜蘭說,派來滅口的殺手,竟然是安貞公主府的?
這就讓玉姣有一些脊背發涼了。
且不說她當初差點死在那殺手的刀下,就說那紫煙,做錯了什麼?
她不過是因為家貧,被賣到蕭家為婢,後又被打發出府。
不過是知道了一些關于蕭甯遠的秘密……她甚至隻知道,蕭甯遠并非蕭老夫人親生,根本就不知道還有内情。
就被安貞公主府的人滅口了!
玉姣知道,這件事傳出去了,對于蕭甯遠來說就是萬劫不複,但……她的心中還是不免唏噓,對于安貞公主的做法,也不敢苟同。
對于一個無辜之人,尚且能殺伐果斷。
可見安貞公主心腸之冷硬,往後若還要往來,她必當萬分小心。
免得什麼時候自己就讓人滅了口。
縱然蕭甯遠不想殺她,可誰能保證,蕭甯遠能處處護住她?
“母親念着舅舅的舊情,縱然身在嶺南,亦為表兄籌謀,表兄如此揣測母親用心,當真讓人寒心!
”秦宜蘭沉聲道。
蕭甯遠面沉如水地看着安貞公主和秦宜蘭母女,神色晦暗不明,不知道想着什麼。
安貞公主見蕭甯遠不說話,心中也沒底。
這會兒便道:“好了,宜蘭,你說這些做什麼?
你表兄不知道從前的舊事,如今我們剛剛相認,先不要說這些。
”
說到這,安貞公主往蕭甯遠的跟前走了兩步,眉眼之中帶着幾分慈愛和追憶:“好孩子,之前我在大殿上說你和你父親長得很像,說的便是承裕太子。
”
先太子名梁煜,字承裕,人稱承裕太子。
據說是一位敦厚穩重,德潤如玉的君子。
先太子又是嫡出的長子,不隻得陛下看重,也得百官擁戴,更是在民中威望極高。
可就是這樣一位太子。
卻在陛下病重的時候,不知道犯了何錯,被陛下斥責,先是宮中傳出陛下要廢太子的消息,接着太子就謀逆了。
之後,先帝撐着最後一口氣,處置了先太子,将先太子滿門歸斬。
然後改立了建甯帝為太子。
等着處理完所有事情後,先帝這才撒手人寰。
如此,才也有了今天的建甯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