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默認 第912章坎兒井的誕生,文化絞殺之毒計!
“高卿,此話何解?”
武曌聞言,有些震驚的看向高陽。
要想屯田,水源至關重要,但河西之地據武曌所知,水源并不充足。
高陽若能解決這一點,那可真替她解決了一樁天大的麻煩。
“陛下,臣已命人在鎮嶽澤築壩,改其水道,待到水草枯竭之日,便是匈奴牛馬相啖之時!”
“另外,臣還有兩個法子,可解此局!”
高陽手指滑動,來到地圖上綿延不絕,貫穿河西之地的黑河上方,“其一為千金渠,我大乾可引黑河水,西至琅琊澤,東至蘇丹大沙漠外圍,灌溉沿線綠洲!”
“其二……便是坎兒井!”
高陽說到這,臉上露出一抹極為自信的笑容。
在他眼中,如果世間有奇迹,那坎兒井必是其一!
“坎兒井,這是何物?”
武曌瞧見高陽臉上的表情,意識到坎兒井的不凡,不禁好奇的問道。
上官婉兒,高天龍等人,皆是如此。
高陽不假思索的道,“所謂坎兒井,其核心便是借地下之水,避地表之旱!”
“坎兒井共分四步,第一步便是自雪山的戈壁邊緣下手,雪山融水會滲入地下,形成地下水,可地表卻極為幹旱,若直接引水,沿途會被曬幹,損耗極大!”
“但若在地面每隔幾十步挖一口垂直的豎井,一直挖到有水的沙土層,這可就大不相同!”
武曌蹙眉,有些茫然。
高天龍更是如聽天書一般,一個頭兩個大。
一片安靜之下,高陽繼續道,“這些豎井越靠近雪山越密,越往下越稀疏,令其形成一條斜線!”
“接着,人再從豎井下去,把這些挖出的豎井,自底部橫向挖通,連成一條暗渠,這就像一條地下管道被打通了。”
“暗渠微微傾斜,令地下水順地勢而流,自上遊流向中下遊,因為這批地下水在地下流淌,因此水分不會被太陽曬幹,也不懼河西大風吹來蒸發!”
“這樣一來,當暗渠流到農田附近,再挖一條明渠,便可成功将地下水引到地面,可進行蓄水,也可直接灌溉。”
嗡!
伴随着高陽的話,武曌腦海嗡嗡作響,一雙鳳眸狂亮。
“妙!”
“太妙了!”
“這麼好的法子,為何朕沒想到?偌大的朝中,文武百官竟不及高相一人!”
武曌毫不掩飾自己的誇贊,朝着高陽出聲。
她的腦海中,仿若出現了一幅畫面。
這坎兒井就像一條隐形水渠,通過豎井的通風口,與這橫向挖通的地下管道,暗渠當輸水管,成功将雪山腳下的地下水,偷偷引到了農田,極大減少了損耗!
“陛下謬贊!”
“食君之祿,忠君之事,此乃臣分内之事!”高陽謙虛道。
武曌盯着高陽,贊歎道,“朕得高卿,真乃大乾之幸!”
“那這第三計,通婚蝕骨又是什麼?”
武曌被勾起了興趣,一雙鳳眸極為好奇的盯着高陽。
這前兩計,便令她萬分驚豔了,因此對這第三計,她愈發期待!
高陽聞言,笑着朝一旁的陳勝道。
“陳勝,本相自琅琊王城搜出的羊皮貴族圖呢?”
“嗯?”
陳勝正聽的精彩,忽然聽到高陽聲音,不由得有些錯愕。
“就是匈奴貴族互相聯姻的一張血緣圖!”高陽沒好氣的道。
“原來是這個,屬下這就去取!”陳勝應了一聲,趕忙去取。
“陛下見諒,主要是不知陛下親自到來,故此沒有提前準備。”
高陽客氣的道。
“無妨!就光憑高相所說的這兩策,莫說一日,哪怕是十日,那也值得!”武曌斷然的道。
這坎兒井,于河西之地太過重要!
“綠蘿,倒茶!”
高陽吩咐了一聲。
“是!”
綠蘿應道。
高陽說了半天,嗓子有些發幹,正好端起茶杯,抿了一口。
沒一會兒。
陳勝歸來,手裡還多了一份羊皮圖。
“高相,羊皮圖取來了!”
高陽接過羊皮圖,将其攤開。
“高相,這便是匈奴貴族的聯姻譜系?”武曌開口問道。
通婚蝕骨,光從字面上來說,便不難理解,這與通婚有關。
再加上這份匈奴聯姻關系的羊皮圖,武曌也能窺探一二。
高陽手持這份羊皮圖,開口道,“不錯!這便是臣從匈奴琅琊王城搜出的聯姻譜圖,臣也從這得知,匈奴貴族也與外族聯姻!”
“縱是高高在上的單于貴族,也與西域烏孫,大月氏通婚!”
高陽手指戳着羊皮圖,朝武曌道,“河西雖納入我大乾版圖,但河西匈奴卻遠未歸心!”
“若放任不管,任其發展,遲早為患!”
“可若是陛下以和親為名,将我大乾罪臣之女,宮奴之身,賜給匈奴貴族,再賜其“漢姓”,這便截然不同了!”
說到這。
武曌忍不住一拍桌子,稱贊的道,“妙!”
“如此一來,匈奴貴族後代之血,便流着我大乾的血,這會大大減小河西之地這幫匈奴人的反抗!”
上官婉兒也不由得美眸流轉,緊緊盯着高陽。
高陽這一計,可真夠狠的!
高陽笑着道,“陛下,臣要做的,可不光隻有血脈。”
“更是文化!”
“既臣服我大乾,那陛下在河西之地,開設一個質子學宮,宣稱匈奴貴族子弟,皆要入學宮學習,這也很合理吧?”
“匈奴質子一旦入學,便教其“人之初,性本善”,五年若能通讀我大乾的四書五經,便得朝廷親賜姓氏,許娶我大乾女子,其部族可受大乾庇護,減少上貢——此乃“以詩書馴其性,以通婚系其心”。
“屆時,匈奴人讀的是我大乾的四書五經,寫的是我大乾的漢字,學的是我大乾的文化,伴随着時間,這些匈奴人會習慣我大乾的生活方式!”
“他們會漸漸忘本,會喊大單于為大汗,會喊闡氏為娘娘……”
高陽越說越振奮,眼底彌漫着一股強大的自信。
“當《詩經》、《儒學》、《尚書》傳遍河西大地,深入人心,說不定會出現庠序遍于郊野,弦歌聞于市井的景象!”
“五年過去,十年過去,乃至于二十年過去,匈奴人說不定會喊出身體發膚,受之父母!”
“此乃文化入侵,殺人不見血,真正的毀其根,滅其本!”
“這才是真正的——斷子絕孫之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