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風已經不再留情,因為他已經認清現實,如果不取代梁帝,那麼戰争将無休止的繼續下去。
在接下來的一個月時間裡,秦風專心隻幹一件事,就是将境内的所有敵人全部消滅。
凡是肯投降的,一律收押,負隅頑抗者,也毫不留情的除掉。
随着境内的隐患被解決後,秦風便開始修複因戰争而受到傷害的民生。
那些外出避難的平民,先後返回了自己的家園。
為了能讓平民盡快恢複往日的生活,秦風幹脆派出了大批官員和軍隊,幫助平民重建家園,甚至直接給予物資上的幫助。
在秦風不予餘力的付出之下,北境受創的民生,以非常驚人的速度恢複了過來。
反觀大梁這邊,卻是一地雞毛。
趙玉龍戰死的消息,早已經傳回了京都,趙離白發人送黑發人,自然是傷心欲絕,直接抱病在家,不再上朝。
因為缺少了趙離的支持,梁帝的處境自然是變得四面楚歌。
為了避免遭到群臣的逼宮,梁帝已經有半個月沒有上朝了,他在想方設法的挽回頹勢,可惜卻于事無補。
陳政則是另一種打算。
他已經知道,秦風根本沒打算讓李雍繼承大統,但是陳政又決不允許李章這個世子,繼承大統,敗壞宗法。
所以陳政決定快刀斬亂麻,直接擁立李雍,将生米煮成熟飯。
陳政聯合一衆朝臣,以及禁軍,趁夜包圍了皇宮,親自前往梁帝的住處,讓梁帝立刻讓賢退位。
梁帝知道已經躲不過去了,便在殿前武士的保護下,走出寝宮。
看着面前的一衆大臣,以及虎視眈眈的禁軍,梁帝對于今時今日的處境,除了充滿感慨之外,更多的是不甘。
他注視着陳政,低聲喝斥:“陳政,你自诩清流铮臣,竟然能夠幹出逼宮這種事,朕真是看錯你了。
”
面對梁帝的呵斥,陳政卻沒有絲毫動搖。
相反,陳政沉聲回敬道:“大勢已去,陛下卻依舊不肯退位,難道非要等到戰火,燃遍整個大梁才甘心?
”
“趙玉龍已經以身殉國,這場戰争,不僅僅是前線戰敗這麼簡單,後勤受到重創,我大梁更是元氣大傷。
”
“而秦風的大軍,距離京都越來越近。
”
“陛下卻躲藏在宮中,不肯面對現實,既然陛下做不了決定,那臣就隻能背負這個罵名了。
”
“請陛下讓賢退位,由七皇子繼承大統。
”
梁帝長舒了口氣,他當然可以把皇位傳給李雍,可問題是,秦風答應嗎?
秦風的大軍已經在向京都靠近,若是得知由李雍繼承大統,那麼以秦風的性格,大概率會一不做二不休,直接攻克京都,把李雍也從皇位上踹下去。
畢竟秦風不會在容忍第二個梁帝。
“陳政,你雖然是個幹吏,但還是太天真了。
”
“朕與秦風之間的恩怨,不隻是個人恩怨,而是皇權與自治權不可調和的矛盾。
”
“即便是換做任何人坐在皇位上,都不會容忍秦風這樣的人存在。
”
“難道,卧榻之下豈容它人酣睡,這句話你都不知道?
”
梁帝必須為整個皇族負責,如果他不對秦風出手,那麼将來秦風的勢力隻會越來越大,漸漸地,皇權就會被架空。
他不可能為子孫後代,埋下這麼大一個隐患。
“秦風希望李章繼承大統,自然是因為李章與他的關系,到那時,北境将會完全自治,雖然名義上還是大梁的疆域,但實際上卻已經分離出去。
”
“難道這就是你們希望看到的?
”
面對梁帝的質問,陳政的回應依舊铿锵有力。
“這隻不過是陛下的一廂情願罷了,倘若陛下沒有對秦家人動手,秦風又豈會站在大梁的對立面?
”
“秦風向來以臣自居,是陛下一步步将秦風逼成北境之王。
”
梁帝深吸了口氣:“就算是朕的錯,現在還有什麼意義?
”
“你擁立李雍,也隻不過是飲鸩止渴罷了。
”
“除非你也支持李章繼位,否則将來秦風重回京都,非但不會感激你,還會将你視為敵人。
”
陳政咬了咬牙:“如果真到了那一天,臣也認了。
”
聽到這話,梁帝不由仰頭大笑:“哈哈哈,你倒是灑脫,卻是拿整個皇族當賭注。
”
“文人誤國,說的一點都沒錯。
”
“如果不是你們立場不堅定,處處忌憚,前線的大戰未必會輸的如此徹底。
”
“若你們全力以赴,就算北伐戰争失敗,秦風的大軍也不會推到京都,沿途之上,招兵買馬,響應者衆,固然有秦風的個人威望,更有爾等的不作為。
”
陳政不否認他沒有盡全力對付秦風,但這場戰争,從一開始,就違背了所有人的意願。
事已至此,陳政除了硬着頭皮走下去之外,已經别無選擇。
“都到現在了,陛下說這些還有什麼用?
”
“請陛下讓賢!
”
随着陳政一起入宮的大臣,紛紛跪地行禮,異口同聲道:“請陛下禅讓。
”
衆官員雖然依舊是跪地行禮,貌似謙卑,但卻根本沒有給梁帝選擇的機會,今晚,梁帝退也得退,不退也得退。
而今,梁帝身邊隻剩下了殿前武士,他已經是名副其實的孤家寡人。
在朝臣的逼迫下,梁帝看向北境方向,不由苦笑一聲:“秦風,朕終究還是輸給了你。
”
……
兩個月後,秦風派出的兩萬騎兵,已經發展成了四萬大軍,足足比之前增加了一倍。
各地反抗梁帝的百姓和軍隊,不斷加入其中,隊伍還在持續壯大着。
盡管通往京都的沿途路徑上,還有不少駐軍,但是卻沒有一個駐軍,阻攔秦風大軍的步伐。
就連趙振海都趕了過來,接過指揮權,帶領大軍直撲京都。
當大軍行至輔運縣時,一個黑尉早已等候多時,連忙托人捎信,來到趙振海面前。
“将軍,屬下奉新帝之命,前來迎接秦王大軍。
”
趙振海早已知道梁帝已經讓位,七皇子李雍繼承大統,成為了大梁的新國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