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默認 第469章 将軍百戰死
邊境有戰事。
但不至于告急。
穆雲戟人雖回來了,但也隻帶了三千軍士。
即便如此,還是有嘴碎的禦史彈劾他,無诏回京是大罪。
朝堂跟公司一個樣,也需要不同的聲音出現,總不能别人反駁你幾句,就把人開了吧。
在這裡,是禦史的職責所在。
穆公爺也沒有氣惱,很淡定的站在那裡,也沒有辯解。
因為他的确是無诏回京的。
當時那種情況,怎麼可能還會向皇上請旨呢,皇上知道計劃就暴露了,敵人有了防備。
那還怎麼平亂。
這個時候彈劾他,倒沒覺得這個禦史有什麼壞心眼。
就覺得他腦子不太好使。
或者就是腦子太好使了,居心叵測。
滿朝文武百官,關系錯綜複雜,不是所有人都是同皇上一條心的。
水至清則無魚。
也不是所有牆頭草都能盡除的。
幸好他隻帶了三千精兵,要是多帶一些,這些人就該懷疑他造反了。
不過這也不是他該擔心的,有人自會替他想法子。
穆雲戟看向金銮寶座上的人。
新皇仁慈,體弱,見不得血腥,太過血腥的場面,容易把他送走。
像玉清公主那樣砍人是不可能的。
不合時宜。
新皇其實一點都不想當這個皇,隻是走個過場,這江山不是他打下來的,他也守不住。
但當一天和尚撞一天鐘,他還是很敬業的堅持上朝。
禦史的彈劾,他還是得看。
看了一會,咳嗽幾聲,這才正色道:“穆公爺自然是奉诏回京的,隻不過奉的不是先帝的诏,而是太皇太後的诏,愛卿覺得有問題?”
穿着一身龍袍,坐在金銮寶座上,即便是精神頭有些弱的新皇。
也很威嚴。
“沒,當然沒問題,是臣失察。”這位禦史說完沒敢再吱聲。
卻有人打起了立儲的主意。
看新皇說句話都要喘一下,或者咳嗽幾聲,總感覺突然就會倒下似的。
到時候又是一場儲位之争。
還是盡早立太子為宜。
有支持立小皇子符钰的,也有支持立景王的。
吵的不可開交。
新皇就這樣靜靜的看着他們吵,直到雙方都吵不動了,偃旗息鼓。
“吵夠了沒?吵夠就給朕安靜下來。”
新皇起身,由内侍攙扶着,顫巍巍地走下金銮寶座,朝着君臣走來。
在群臣面前走了一圈,這才開口道:“衆卿也不必急着立儲了,立儲事小,眼下還有一件更大的事……”
文武百官面面相觑。
新皇路都快走不穩了,眼下還有比立儲更大的事。
“朕決定将皇位禅位于吾弟景王,諸公以為如何?”
朝堂上依舊鴉雀無聲。
多數人心裡自是樂意的,誰不想要一個健康強壯的君主,不想要一個長治久安的繁華盛世。
哪怕是一些守舊的老人也開始猶豫了。
新皇沒有給他們猶豫的機會,當即頒布了禅位诏書。
景王呆愣在原地。
他其實對當這個皇帝沒什麼欲望,但母後似乎和太後達成了什麼協議。
會立他為儲,他也就認了。
他内心裡邊是更希望陪着雪兒和孩子,繼續做他的逍遙王爺。
人人都道做皇帝好,有無上的權利。
可他們不知高處不勝寒,就像小淼淼說的,皇帝是個高危職業,還容易短壽。
想想也是啊,做了皇帝,就得要一年四季都困在宮裡,看不完的奏章,處理不完的政事,沒日沒夜跟熬鷹似的。
還有肩負延綿子嗣的重任,娶不完的嫔妃,身體都吃不消。
雙重壓力下,不短命才怪了。
當然,不想守這些也可以,做個昏君,就可以随心所欲。
但做昏君更短命,不是被刺殺,就是被毒死,沒一個有好結局的。
算了,為了讓皇兄多活幾年,讓小钰兒能在他的庇護下平安長大,保護他想要護住的人。
這個皇帝他當仁不讓了。
這一年。
大梁皇帝駕崩,新帝繼位,不到半月又換了一位皇帝。
景帝繼位。
平息了内亂,鏟除奸佞,肅清朝綱,但邊疆的戰争還在繼續。
都是些還在垂死掙紮的殘餘。
姜子楓還挺佩服北夷人這一點的,哪怕是打得隻剩一個兵将,他們還要打,甯死不降。
大梁的将士,當中有許多人已經多年未歸家了。
最後一戰,越是接近尾聲,他們越是興奮。
因為此戰若勝,他們還活着的話,就可以凱旋歸家了。
将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
他們使出了平生所有的能耐,也要打赢這一仗。
大戰前一夜。
營帳外,熊熊燃燒的篝火,照亮了整個夜空。
将士們都圍着幾個會書寫的同僚,讓他們幫忙寫家書,若戰死,這些就是遺書,若活着,這些就是家書。
雖說遺書兩個字晦氣,但大家夥都想在出征前交代幾句。
這也算死而無憾了。
死了的人,将軍還會給很豐厚的補貼。
有時候他們都不知是活着好還是戰死好。
活着,可以回故鄉見家人,娶媳婦,生一個胖娃娃。
死了,有大筆的津貼,能讓全家過得更好。
這或許就是窮人的悲哀。
連活都活不起。
崔三郎将自己寫好的家書翻來覆去看了看,生怕流露出任何一句不好的話,讓親人擔心。
都是交代父母照顧好身體,各種叮囑的。
從前的江州第一纨绔,現在也成為能挑大梁的将軍了,他期望父親能為他感到驕傲。
看了半晌,卻未見姜子楓動筆。
“楓哥兒,你怎麼不寫?你沒什麼話想對郡主說。”
“我想回來再寫,我舍不得妹妹,阿娘,宴弟,還有郡主,我一定會活着回來的……”家人在等着他。
榮安郡主也在等着他。
思念會讓兩個人的感情加深,最後變成牽腸挂肚。
他現在就是這個狀态。
[1]出自《木蘭詩》